“蜂业传承奖”获得者王雪婷事迹简介

“蜂业传承奖”获得者王雪婷事迹简介
王雪婷(女),1990年12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王村镇胡固村,河南省蜂业商会会员,中国蜂产品协会会员,中国养蜂学会会员。在宋心仿蜂业发展基金会开展的第一期蜂行业优模评选、奖励活动中荣获“蜂业传承奖”。
祖代蜂业传承简况(根据王雪婷自述记录整理)
故事要从1964年讲起。适逢开国解放,遭遇60年灾害年景,当时18岁的爷爷(蜂益创始人王麦贵)北上内蒙参援三线建设,从事电力高压架线一年,转正体检时血压偏高,无奈返乡务农,虽担任村组保管、记分员等职,却因口笨心实,少有奉迎投巧,屡遭乡邻抢白欺凌,累及妻儿,经年苦度。1964年,缘遇同村高姓老伯捡养土蜂(中华蜂)3窝,自感养蜂可遇:少投多报,不误农时,少趋人事,甜蜜可期。闲时趋近多与攀聊、集聚养蜂书志研摩蜂学。同年,感恩高伯相赠土蜂一窝,自此起步,蜂养不断。文革期间,农耕为主,闲时牧蜂,积累经验、琢磨技巧,1969年分门立户,时至1971年林彪倒台后,农村副业政策放宽,5月初,爷奶同心,定下心神,决意养蜂以求立家解困,卖年猪一头67元,合一众鸡兔共得百余,伐家桐3棵,解板请工,做新式(不同于旧时笼蜂箱)活框蜂箱十六个,拉架子车步赴河北(焦作市温县的俗语)购回集体制西蜂(意蜂)13群,含自养的9箱土蜂共计 22群/箱蜜蜂,王村镇******养蜂专业自此诞生了。从那一刻起在他的整个生命和家族中传播开来。逢年过节,爷爷都会给亲朋好友送上自养蜜蜂酿的蜜作为心意,如潮水般的好评极大地激发了爷爷养蜂的热情。他研究养蜜蜂如何更好地酿蜜,更研究如何让蜜蜂更好地繁衍。从开始的九箱中蜂,十三箱意蜂,慢慢地变成了四十五箱。养蜂小有规模后,蜜源植物的单调,不适宜定地饲养,逼迫爷爷开始小转地在县域内山区沟壑流转放蜂、逐花采蜜,每逢转场,通宵达旦,完全靠人力架子车手拉步行,昔日艰辛,实难重温感受。
这场追花夺蜜之旅一追就是整整五十个年头。1983年,爷爷获得了荥阳县人民政府颁发的专业户重点户证书。
随后,在当时县里的倡导和支持下,成立了我县第一家集体蜂场一荥阳县韩村养蜂场,推出自己的小包装蜂蜜等蜂产品。实行了公私合营。爷爷开始为村里养蜂挣工分,同时也为自己创造经济效益。
不管怎样,1983年以前中国经济都是计划经济,取下来蜂蜜、蜂花粉、蜂王浆都有外贸、供销社等部门收购。1983后由计划经济逐渐转为市场经济,好多农副产品都出现滞销,爷爷就把自己的产品放到附近的代销店、大小商店寄卖,积极拓展销路,这样基本能使自己的产品达到产销平衡。
1987年秋父亲王海柱毕业就随爷爷养蜂,第一次出远门,从郑州坐火车2天3夜,一路颠簸到成都,下车好久都是头重脚轻如踩棉花。在火车站卸蜜蜂时,因为天热蜂燥易怒,蜂群发生游箱偏移,蜂群暴怒,乱飞乱蛰。当时为了处理这个紧急状况,冒着生命危险,抢救蜂群。待一切恢复正常后,才发现自己已经被蛰无数,几乎休克。
养蜂也不是一帆风顺。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,其中的曲折艰辛只有养蜂人知道。蜜蜂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病虫害。1988年春天,爆发了前所未有的蜜蜂大肚爬蜂病。在四川蜜蜂越冬地区,好多蜂场都会因为此病,3-7天蜂群迎来灭顶之灾。当然,这场病疫我们也未能幸免。当时蜂群总数120群,回到郑州后,只剩不到30群,让我们大受挫折。
爷爷在养殖蜜蜂过程中,年少的父亲就跟在爷爷的身边从旁观察如何养蜂,耳濡目染。此时的父亲年华正茂,更拥有年轻人的勇于创新、大胆尝试的精神。他不断地探索,开始在河南的其他地区寻找优质的蜂种和探索学习更好的养殖技术。通过研究书籍,咨询专家,慢慢的父亲总结出来一套方法,他为蜜蜂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环境,蜜蜂从大自然中来,又到大自然中去,在自然的环境中,蜂群可以更好地繁衍生息。终于,蜂群又壮大起来了。可爱的蜜蜂也回馈王家以蜜。当时市场上猪肉也就2元/斤,而蜂蜜就能卖到3元/以上,经济效益还不错。
从此,在郑州金水河边(现郑州市紫荆山公园),每年夏季都能看到白头发老人在河边放蜂。(就是在2021年,还有不少郑州市民知道金水河边的养蜂人王麦贵)。
随着年数的积累,父亲也已成家。在众多客户的建议下,1990年我们在省会郑州二七区庆丰街建立了第一家蜂蜜专卖店:郑荥蜂产品经营部。至今已开办30余年。
这一年,我也出生了。
终于在1992“健康牌”商标成功注册;健康蜂品亦系列化、多品种、高规格地推向市场。
1995年,设立第二家专卖店,毕业于郑州航院的叔叔(王海志)也加入进郑荥蜂业(郑州蜂益的前身),从战略上立足于“打造百年基业,开创民族品牌”。
2006年,斥资160余万元,把蜂场注册地迁往荥阳市塔山路,扩建成品生产基地,按GMP标准新建蜂蜜、蜂王浆生产线两条,占地4000余平米,建筑面积2800平米。次年,顺利通过QS(现SC)食品安全认证,也是当时前期通过蜂王浆QS生产许可的养蜂单位。
作为学生的我,每当假期都是在蜂场和基地度过。与父辈们学习养蜂技术,研究蜂产品知识等等。
三代人与蜜蜂都结下了情缘,坚守了几十个春夏秋冬。2011年,大学毕业的我正式加入到这个甜蜜的事业中。
带动他人养蜂情况
2012年,为响应政府号召,带动当地经济,父亲王海柱携手14位养蜂大户成立了郑州蜂益农家养蜂专业合作社(以下简称郑州蜂益)。近年蜂益社源头稳步发展的同时,潜心蜜蜂养殖推广、辐射带动10县市107乡(镇)376户农民饲养蜜蜂30000余箱(群),成员已跨省界,但仍以省内及本地成员为主。为本地63户贫困农民(含残疾)义务培训养蜂技能,师徒帮带、先送后偿5670箱优良蜂群,数年后走向脱贫致富道路,合作社成员平均收入比当地农民收入提高30%以上。
促进蜂业进步提升
我进入之后,主要负责阿里巴巴批发的线上销售,产品批发遍布大江南北、行销全国;创造过是单日100万元的销售额的好成绩。因为表现突出,还被荥阳市商务局评选为“荥阳市电商创富带头人”。
2020年10月,我们将蜂益社迁到荥阳市王村镇金滩开发区,投资680余万元,扩建成品生产基地,按GMP标准新建蜂蜜、蜂王浆生产线两条,占地九千余平米。
计划打算与建议
2021年,偶然的契机,我接触到了观光工厂和研学领域。经过调研,我们当地并没有以蜜蜂为主题的儿童科普教育基地。自然是孩子***好的老师。城市化的进程,让大部分在城市长大的孩子都失去了许多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和乐趣。少年强则国强,很多孩子都不知道小麦是怎么长成的?所以我觉得应该为新生代的少年儿童的自然科普教育工作出一份力。应该建设蜜蜂博物馆,蜜蜂DIY等等。让孩子们在玩的同时又学到了很多大自然的秘密。
爱因斯坦曾说:“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,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。没有蜜蜂,没有授粉,没有植物,没有动物,也就没有人类。”
在我国,中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,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无中蜂授粉,必然影响生存,我国许多植物繁衍下来,中蜂功不可没。中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%,善于搜集零星蜜源,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。而西方蜜蜂的嗅觉与我国很多树种不相配,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,这将导致这些植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,***终破坏生态环境。因此,拯救、保护中华蜜蜂已刻不容缓。
郑州蜂益的宗旨就是打造一个蜂产品及蜂文化的交流平台,为蜜蜂的拉普及养殖推广助力。小小蜜蜂,托起乡村振兴的伟大梦想。